過去的一年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整合調整期,特別是在所謂的“金九銀十”增速不足10%,下降速度相當快。為了維持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健康平穩運行,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主動托底維穩。2014年電梯行業受房地產市場影響增長速度將近下降7-8個百分點,行業整體的增長速度大約回落到12%左右,與2013年19%的增長速度相比,讓很多電梯行業企業吃 不消,紛紛開始尋求新的市場機會,電梯工業的市場重心也逐漸的向二三線城市轉移,國家在保障性住房方面投入漸成規模,在品質上的要求不斷提高,保障房項目納入政府采購,未來對于電梯的需求潛力巨大。
我國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制度在“十一五”期間初步形成,到如今的“十二五”規劃邁入最后一年,城鎮保障性的規模將近達到3600萬套。2014年保障房安居工程已經達到700萬套以上,基本建成480萬套,2015年將繼續推進保障性 安居工程建設,目標基本與2014年持平。因此深處電梯工業制造行業的企業如果能夠搶占市場先機,求得“一劑良藥”直接關乎2015年過的好不好。
“電梯的使用跟人口的數量密切相關,一線城市畢竟總人口和總建筑面積是有限的,建設用地也在不斷減少,同時國家在新城鎮化建設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,電梯制造企業關注該市場機遇對于保證增長十分有利。”中國電梯協會副秘書長張樂祥表示。
“不求最好 只求最適合”
在很多人意識中保障性住房在質量上可能不遂人意,很多人更認為是“草包工程”,這是一種認識上誤區,地方性
保障房建設直接關乎民生,關乎政府利民形象,同時加上國家多方面監管體系保證,在質量是值得信賴。產生誤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成本投入上,其中采購成本 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。因此保障性住房市場的電梯需求,產品絕不是最貴的,而是最實用的。安全、節能、舒適這些對于電梯品牌最為基本的需求,在保障性住房 電梯采購中顯得更為重要。這也是為什么融合各種“物聯網、智能化”高端電梯不適應該市場的原因之一。
無論是一線品牌,還是二三線品牌,在產品性能方面的穩定性直接絕對在保障房市場的表現,同時對于提升企業品牌在保障性住房市場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。
保障房市場鐘情于價格
保障房納入到政府采購,加之電梯采購品牌之間競爭的白熱化,除了看中電梯質量和安全性之外,更多是關注產品價格,這跟保障房的出發點有很大的關系。本身 電梯工業在技術上性差距不是很大,最大區別在于選材上。同時當前最低價中標已經成為行業“潛規則”,因此電梯品牌企業需要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。盡管看起 來是“雞肋”市場,但是在當前的房地產形勢之下,特別是中小企業品牌,這可能是最好的機會。
目前眾多電梯制造企業針對保障房市場,推出配置型電梯產品,在技術方面凸顯人性化的設計,引進高端實驗設備,目的就是能夠滿足市場對于高性價比產品的需求。
中小品牌或成“翻身農奴”
這些年國內外電梯企業市場所占比例分別是40%和60%。國內電梯品牌目前將近650家,分羹40%的市場可謂僧多粥少。原本電梯行業發展與工程市場制約關系主要體現在一線城市,面對市場形勢的變化,保障房建設領域電梯需求讓更多民族品牌找到新的出路。
保障房的業主一般都是中低收入人群,民族品牌將市場占有率提升和承擔社會責任相互結合,關注電梯增值服務,提升在電梯維修保養方面的服務質量,捐助健身 器材等,這些可能將成為國產電梯品牌獨一無二的競爭力,所謂“船大難掉頭”,與國外品牌在保障房市場的博弈民族品牌本身占據了巨大優勢。